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战略任务,河南发布: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管理服务规范
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养结合服务工作,把”推进医养结合,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”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战略任务.各地积极响应政策,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,建立医养结合基地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模式不清,供需失衡等问题仍然存在.本文将从机构设置要求,服务内容与要求,服务管理,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”全链式”智慧医养结合示范应用基地管理和服务规范.该规范适用于拟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医院,医养结合机构,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。
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,老年人”养老难”和养老过程中”就医难”问题突出,亟须开展医养结合服务,但我国的医养结合服务尚存在服务模式欠完善,智能化水平低,”医”和”养”相关资源融合机制低效,医养结合”叫好不叫座”等现象.本研究团队针对当前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难点,堵点问题,运用数字化,智能化手段,以智慧服务云平台为支撑,构建了全链式,多主体融合式,中医药”主动健康式”,回归社区式,回归居家式共5种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,并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学会团标6项,河南省地方标准立项2项,同时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示范应用基地,纳入了河南省政府500个社区/乡镇推广计划,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成效.本文从模式立意,模式构成,模式运行机制,模式功能4个方面对上述5种模式进行介绍,以期助力各服务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.
河南省《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》日前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,将于11月25日正式实施。今后,河南医养结合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将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66万人,占常住人口的20.0%,其中,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462万人,占常住人口的14.9%,河南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。
近年来,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多次发文,支持探索“全链式”智慧医养结合模式,推动全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。河南计划从2023年起,利用5年时间在部分省辖市、医养结合示范县(市、区)和有条件的城市区、县(市)推广应用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模式,服务覆盖500个以上社区(乡镇),推动构建“县(市、区)-乡镇(办事处)-村(社区)”三级联动延伸居家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,促进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。
新发布的河南省《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》对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要求、管理体系、服务方式、服务流程、服务要求、安全要求、评价与改进等方面,都提出了明确要求。“全链式”医养结合,以三级或二级医疗机构为主导,整合所在地域医疗和养老资源,构建医疗机构+街道(乡镇)医养服务中心+社区(行政村)医养服务站+家庭的全链联动的医养结合模式,建立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定位明确、分工协作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,为机构、社区和居家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。三级或二级医疗机构可采取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等方式,为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群提供居家上门服务。
医养服务中心(站)宜组建包括由家庭医生、康复、护理、养老、家政等人员组成的健康养老服务团队,建立健康养老服务清单,以家庭病床、家庭养老床位等形式,线上、线下相结合,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、预约转诊、康复护理、公共卫生、家庭病床、上门巡诊以及生活照料、家政等服务。三级或二级医疗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技术支撑,对链条内单位的医养结合应在制度建设、技术规范、业务指导、服务流程、质控评价、督导考核、人员培训等方面统一标准,一体化管理、同质化管理,形成服务、责任、利益、管理共同体,实现医养服务的整体性、协同性、连续性。
这一新规范实施后,河南养老服务将实现相互依托、资源共享、融合发展,满足老年人的助餐、照料、就医等多元化、多层次的需求,切实提高老年人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人民网郑州9月20日电(记者王玉兴)